2008年3月30日

王亮尹

















一、生活是這些作品特定關注的問題

二、滴流是是屬於一種態度的表現,但不是隨性,也不是不正經。


三、以一種虛假的主題,敘述別過度闡釋
  形狀經由顏料操作後的稀釋
  比如滴流使得形狀不易辨別
  或是半透明的塗繪


四、如果需要直接的感受,是否必須跨越某種僵硬或者說是侷限的觀念?


五、面對完好取悅感官的甜點,理性在此並無法控制住腦內那快速升起的滿足感(慾望),但這快速升起的喜悅是無法被長時間停留住的,也是很生物性的,隨著這種快速升起又快速流失無法掌握的幸福感,伴隨而來的是莫名的空虛與失落。


六、也許我該讓那短暫的幸福,成為一個獨立的中心,由它散發出淡淡細細長長的絮語。


七、對片段的解讀與演繹,令人容易耽溺於唯美與幻想中,誤認為那可能被曲解的片段是尊貴的真實,而我只能不停止的解讀與演繹來自於自己幻想的片段,製造出那一點點的驚喜。




2008年3月29日

弱繪畫 weak painting

文/蘇俞安

  近來影像與科技藝術在台灣當代藝術大量盛行,有著相對而言舊有的、傳統名稱的繪畫在當代藝術中該如何發展?

電子媒體與網路尚未興盛前,印刷術主導所有知識媒介,導致知識發展為強調分類學科,藝術相對應成為現代藝術中強調其媒材的固有特色、純粹性與獨特性。然而現今在資訊快速傳播、各類資訊同時性展現、馬賽克式透過電子媒體混凝我們的知覺與認知,藝術產生新的影響成為ㄧ種跨領域、語言訊息大於物質訊息的變化。在創作已開放範疇.媒材的情況下,繪畫該如何發展?我們該如何看一幅畫?

「繪畫」不同於「影像」或「多媒體」主動給予觀者大量訊息,它像「文字」需要觀者更為投入觀賞。目前,台灣重要官方展覽(例如台北雙年展等)以影像與裝置語法為主流、藝術學院中繪畫教師或志於評論繪畫之藝評者銳減等種種現狀下,繪畫於台灣的藝術領域處於弱勢。

在歷經裝置與錄像藝術的潮流後,ㄧ群六、七年級生的年輕創作者用繪畫創作,經由具體實踐與各自摸索,呈現許多不同面向的繪畫作品。例如黃嘉寧與王亮尹對日常生活中的食物消費進行的繪畫實驗,他們嘗試把視覺轉換成觸覺與味覺的體驗,黃嘉寧的作品中油膩的台灣便當讓人想起台灣夏季溼熱的天氣與稠黏氣味。王亮尹的挫冰裡透過色彩混合與滴流表現出融化冰水與水果的酸甜滋味。

七位台灣年輕創作者期望繪畫創作在台灣得以持續成長,特別的是為呈現當今繪畫多種面向性與新視野,另邀請美國與日本共四位國外藝術家參展,其中Rob James Kolomyski與Benjamin Duke現任教於密西根藝術大學,Yuhi Hasegawa與Samuel T.Adams為紐約視覺藝術學院藝術碩士。十一位藝術家透過這次展覽呈現繪畫新的可能性。